魏健航,男,2003年11月生,安徽合肥人,中共预备党员,道桥与建筑学院道桥3232班学生,现任道桥与建筑学院学生分会主席团成员、信息素养学社负责人、道桥3232班团支部书记兼副班长、道桥3242班班导生。
主要荣誉:
2023-2024学年,获国家励志奖学金
2023-2024学年,获学校一等奖学金
2023-2024学年,获学校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2023-2024学年,获学校技能大赛工程力学应用赛项三等奖
2023-2024学年,获学校职业教育活动周征文活动优秀奖
2023-2024学年,获学校寝室LOGO设计大赛三等奖
2023-2024学年,获学校高等数学知识竞赛二等奖
2023-2024学年,获学院“成才杯”辩论赛二等奖
2023-2024学年,获学院“院学生分会优秀干事”称号
2023-2024学年,获学院最美课堂笔记大赛二等奖
主要事迹:
寒门砺剑,孝悌传家
2023年9月,魏健航在瑟瑟秋风中,背着褪色的行囊,从江淮水畔穿越秦岭的云雾奔赴陕铁院,星光广场前的银杏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这个农家少年不寻常的成长故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古诗仿佛为他的成长添上注脚。
清贫岁月里,四口之家本就举步维艰。十岁那年,父亲急发瘤变的噩耗如惊雷般炸开,术后丧失基本劳动能力,三年化疗费用更是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当同龄人尚在父母膝下承欢时,他早已深谙“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道理,晨曦微露便随母亲下地耕作,暮色四合仍在灶台前忙碌,用稚嫩的肩膀分担着生活的重担。
时光剪裁,孝道成章
初二那年的秋风格外萧瑟,母亲确诊风湿性关节炎,父亲又添慢性高血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忧虑如影随形。教室最后一排的灯光总是最后熄灭,少年伏案的剪影映在窗棂上,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着课堂重点。面对困境,他立下誓言:以知识改变命运,用行动守护家人。每逢假期,他独创的“孝亲时刻表”便悄然实施。
邻居常见这个单薄身影穿梭于灶间与病榻,却始终带着春风般的笑容。因为这抹笑意里藏着用三餐烟火驱散病魔阴霾的温柔,更有将苦涩熬成蜜糖的坚韧。
墨香融俭,膏火承欢
盛夏的蝉鸣里,村支部办公室的吊扇吱呀作响。“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不到二十周岁的魏健航主动申请勤工助学岗,在村支部的旧木桌上誊写材料,汗水洇湿的钢笔字迹里藏着秘密。
拿到人生第一笔工资那天,他攥着1865元直奔商场为父母亲买了一双新鞋。深知父母节俭,他提前剪去新鞋的标签,又模仿促销员的语气说:“这鞋是断码处理的,一双才68块。”当母亲发现真相含泪抚摸他掌心的茧子时,这个从不喊苦的少年第一次红了眼眶。
课堂上的他专注聆听,课后常与同学探讨学业难题,为攻克知识难点常钻研至深夜。“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最终他以班级第一的成绩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一等奖学金。奖金到账后,他第一时间发给父母,以贴补家用。虽远赴陕西求学,但他坚持每周与父母视频通话,分享校园点滴,用跨越千里的关怀温暖父母心田。
星火传薪,孝暖桑榆
2024年仲夏,他跟随学校志愿服务队来到西安临潼马家村。陪伴留守儿童时,他主动走近老人倾听心声,陪伴孩童读书游戏。交流中,面对孩童的疑惑,他以满腔热忱,细致地进行解答;看到老妪佝偻着腰在玉米地除草,他急忙跑去帮忙。离别那日,村口樟树下,孩子们攥着彩色画笔的小手微微发颤,老人们红着眼眶反复叮嘱。他们在难舍的目光中踏上归途,蝉鸣裹着热浪,将离别的怅惘揉进七月的骄阳里。
返乡后的魏健航主动加入村支部服务队。当独居的张奶奶通过他教的视频通话技术见到孙女,双手在屏幕上轻轻触碰时,这个农家子弟忽然懂得:孝道不仅是病榻前的嘘寒问暖,更是把血脉里的温度化作星火,照亮更多需要温暖的角落。这些镌刻在黄土地上的故事,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千年古训,在新时代青年的肩头绽放出鲜活的时代光芒。
魏健航同学说:“孝道不仅是责任,更是精神传承。守护小家温情的同时,更要为社会大家庭注入温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