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浩浩,男,汉族,2003年8月生,宁夏银川人,共青团员。城轨工程学院盾构3228班学生,在校期间担任盾构学社社长、土工试验检测社团创新组组长、盾构创新实训基地讲解员、盾构3236班班导生。
主要荣誉:
2022-2023学年,获国家励志奖学金
2022-2023学年,获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一等奖学金
2022-2023学年,获8821优秀校友奖学金
2022-2023学年,获陕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
2022-2023学年,获陕西省“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2022-2023学年,获学校优秀学生
2022-2023学年,获陕铁院“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2022-2023学年,获陕铁院第三十七届田径运动会暨体育节优秀裁判员
2023-2024学年,获陕铁院第三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手语操大赛三等奖
2023-2023学年,获陕铁院第十八届技能大赛全断面隧道掘进机操作技能证书
主要事迹:
袁浩浩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老家是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的一个偏远农村,从小他就明白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当别的孩子还依靠父母庇护时,他已经开始为家里帮忙了。家里的长辈总告诉他百善孝为先,不管什么时候,孝敬长辈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良好的家风使他从小耳濡目染,看着父亲的满头白发他终于明白“孝敬长辈”四个字的份量。他将“孝敬长辈”这四个字深深的刻在心里,做在实处。
百善之首,以孝为先
随着年纪增长,他逐渐可以帮助家里干一些农活,也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始终 将孝敬老人作为人生的道德准则,白天帮家里人做些力所能及的活,晚上帮家人打水洗脸,这些已经是他每天必做的事情。父亲母亲从他记事起就在外地打工,爷爷奶奶常年寒耕热耘,他从小便跟随他们在田地里干活。伴随着爷爷奶奶渐渐年迈,他主动承担起各种家庭事务。例如给爷爷奶奶端洗脚水、做饭、按摩,使他们疲劳的身躯得以舒缓。每当做这些事时,他就愈发能感受到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的日夜辛劳,更能意识到感恩回报他们的重要性。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那年假期,他随父母在宁夏定居,奶奶因脑梗卧床不起,他听到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匆忙跟父母开车回到老家。抵达爷爷奶奶居住的窑洞时,奶奶身边围了好多人,可奶奶嘴上还喊着他的名字,他眼泪直流。爷爷奶奶给他的爱是弥足珍贵的,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孝顺爷爷奶奶。在父母亲的照料下,奶奶的身体情况逐渐好转。长大后他也会尽自己所能好好孝敬他们。
永言孝思,思孝惟则
暑假的时候,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下定决心去打工。初入社会,白纸一张,懵懵懂懂,他只好去离家不远且只需要靠体力的农田里搬西红柿,每天120块钱。他干了十来天,发了工资,他第一时间给家里贴补家用。他给爸爸妈妈买了一身新衣服,挑选完后,左思右想,决定把衣服上的吊牌都剪掉。因为他清楚爸爸妈妈节俭一生,不舍得多花一分钱,若是不把吊牌剪掉,肯定会让他把衣服退掉。在他极力的劝说下,爸爸妈妈最终收下了衣服。虽然爸爸妈妈嘴上说着不喜欢,但脸上却一直泛着笑意。在大二学期,他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陕铁院校一等奖学金和8821校友爱心助学金。他在奖学金发放的第一刻便转给家里人。他想以微薄之力补贴家用。
勤奋乐学,薪火相传
大学开学后,他来到陕铁院,因为离家远,回家的次数就少了,但是一到周末,他就会和家里人通过视频聊聊天,和他们讲讲学校的事。为了不辜负家人的期望,暑期,他参加了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走进蒲城县罕井镇,去实地感受当地的生活环境。他看到整个村子都没有几个年轻人,老人都住在泥土建的房子里。看到头发花白弓着身子去田地里锄草的老人,他心里五味杂陈。他主动去和坐在院子里的老爷爷唠唠家长里短、杂事闲谈,听他们讲述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与传奇。离别时,老人们总是恋恋不舍。临走时他还赠送老人们自己亲手做的一些小礼物。
袁浩浩同学说:“让我们把‘孝’常存于心,让‘孝’伴我们同行,让孝老敬亲的光辉散落在社会的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