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发声?——聊聊共情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2-09-01浏览次数:0

近期,协和医院研究生院录取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起因是有人截了一张考研拟录取的公示图,上面显示初试第一名的学生经过复试以后,败给了初试第二名的学生。由于只录取一人,初试第一名学生遗憾落榜,而两者初试的分数相差几十分以上。

 

 

这张图出现以后,网络舆论再次迎来它的狂欢。初试第一名有背景的谣言甚嚣尘上,以至于第一名学生的本科院校亲自出面辟谣。接着初试第一名的6.5分SCI论文又被传成6篇论文,继而有人质疑他论文的含金量。

 

 

网络上的人参差不齐,但经历过考研的人都明白,初试高分,复试被逆袭的事情虽然很苦涩,却比比皆是。

 

有人非常理解初试第一名的学生,这样的分数被反超真是遗憾和充满不甘;有人则理解逆袭的学生,认为这就是付出获得的回报。

 

01

 

什么是共情?

 

像这样代入他人,试图理解对方的行为,便是“共情(empathy)”。

 

有研究者认为,共情是个体感知并理解他人在情境中产生的情绪的情感体验;也有研究者认为,共情是设身处地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情感,并推断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现在普遍认为共情包含两个成分,分别是情绪共情(emotional  empathy)和认知共情(cognitive  empathy)。

 

02

 

人们为什么共情?

 

知觉—动作理论认为这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个体看到他人作出的行为时会自动激活自我表征中与该行为类似的体验,犹如自己亲身体验一样,这一过程中共情是自动发生的具有模仿性的加工过程,从而有利于个体迅速理解他人的意图与状态。

 


情绪共享理论认为,共情是个体间进行的情绪共享。即个体知觉他人的动作、表情等外部信息后,自动产生了模仿行为,这个时候人脑中与这个行为或情绪相应的部位被激活,表现为与他人产生相同形态的表征。

 

双向加工理论对情绪共享理论进行了完善,将情绪与认知影响因素进行了整合。该理论认为,情绪共享是共情自动化的自下而上加工过程的一个方面,同时共情也涉及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即自下而上的情绪共享过程和“自我-他人分离”以及认识协调控制的自上而下双加工过程共同作用于个体共情的产生。

 

03

什么影响共情?

 

研究者发现,影响共情的因素有很多。


例如性别因素。女性的共情得分显著高于男性,且结果较为稳定。情感共情维度更容易出现性别差异,其中青春期个体的共情总分、情绪共情得分与性别之间的关系最强。这种共情的性别差异还存在跨文化一致性。

 

例如年龄因素。研究表明,共情分享能力在童年到青春期逐渐完善,直到成年期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例如遗传因素。新生儿就能够对其他婴儿的哭泣声音做出相应的情绪反应说明共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

 

例如家庭教养方式。Holfman 认为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一个人共情的发展。父母教养方式会影响个体思考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个体在这个过程中将共情能力内化。他们的研究表明,使用诱导教育方式的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共情的发展有积极影响。

 

 

04

我们与谁感同身受?

 

影响共情的因素有很多,这也注定了在一个事件中必然有人支持一方,有人支持另一方。而说再多,不如自身的经历更有共鸣。

 

例如在本次事件中,为初试第一名打抱不平的,可能有类似被逆袭的经验;而认为录取初试第二名合理的,也可能有逆袭他人的经历。

 

实际上,复试事件让我想起了朋友的经历。朋友初试考出了高分,我们一众人觉得十拿九稳,准备提前为他庆祝。朋友也觉得胜券在握,提前联系导师的时候将自己的成绩一一展示。

 

不过复试结束以后却没有听到他胜利的消息,他落寞地表示,原来高分也会被淘汰啊。

 

仔细一问才知道,联系导师以后,他的高分果然获得导师的青睐,收到导师“欢迎加入”的回复之后,他自以为高枕无忧,怠慢了复试,没有好好准备。结果到了复试现场,由于缺乏演练和模拟,一时紧张的他一路磕磕巴巴,一些很简单的题目也由于慌张失误了,英文面试题更是让他一脸懵逼。

 

好在他的高分让他在调剂中占尽优势,他获得了不错的结果。我想,作为高分被刷的亲历者,在这个风波中他一定会替初试第一名委屈吧。


不过后来,我看他在朋友圈中说的话,大意是,研究生并不只选拔考试优秀者,更着眼于科研能力。

 

哦,原来即使是亲历者,也仍然可以换位思考呀。

电话:0913-2221156
邮箱:styxsc2021@163.com
临渭校区:渭南市临渭区站北街东段一号
高新校区:渭南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教园区胜利大街西段
版权所有©2014 陕铁院学工部(处)
陕ICP备06012276
学校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