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流行把INTJ写在个签里?|聊聊MBTI16型性格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2-03-18浏览次数:0

你是INFP还是ESTJ?

 

最近在各个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4个神秘字母的排列组合,从账户个性签名到评论区的插科打诨,哪都有他们的身影。

 

点开这些内容的瞬间,脑中很难不闪过一丝疑惑,每个字母都认识,怎么连在一起就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01

MBTI究竟是个什么测试?

 

INTJ 、ESFJ 、ENTP ……这些反复出现的字母组合其实是时下很火的 MBTI 职业人格测试的结果。

 

MBTI诞生于上个世纪初,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期,美国心理学者Katharine Cook Briggs和女儿Isabel Briggs Myers认为战争爆发的部分原因是人们并不能彼此理解。如果存在一个可评估、有共识的量表,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欣赏个体间的不同,从而阻止战争的扩大。

 

母女二人以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的心理类型理论为基础,发展出了MBTI。测试会通过描述某种思考方式或做事习惯,让人来选一个符合自己程度的答案。

 

 

依据每个人在生活态度、感知功能、判断功能、生活方式的偏好,MBTI把人归类到16种人格类型中。比如最常被提起的INTJ就是建筑家,而INTP则是逻辑学家,ENTP则成为了辩论学家……

 

 

 

最终,MBTI没能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但确确实实地影响了一些公司的选人决策。牛津大学文学系副教授Merve Emre曾提到,《财富》榜100强公司有89家在不同阶段对员工进行性格评估,性格测试产业已经形成约20亿美元的市场。

 

宝洁公司、花旗银行、通用电气等世界500强也采用MBTI作为测试候选人的工具,来达到“人岗匹配”的目的。

 

02

这个测试,它到底靠谱吗?

据美国媒体Vox的统计,与在商业世界广受欢迎不同,MBTI极少作为正面形象在心理学专业期刊中出现。大多数心理学家对MBTI测评的态度是否定的,为数不多讨论的文章大多针对MBTI测试不严谨的情况进行研究。

 

拥有MBTI正版版权的CCP公司董事会主席、斯坦福的心理学教授Carl E.Thoresen也从没在学术研究中出现过MBTI相关内容。

 

采访中教授提到“我实际上使用过它,但是没有应用在我的任何研究当中。部分原因是我的学术同僚对此提出了质疑,那总是有些令人尴尬。”

 

 

在心理学界,“这令人尴尬的质疑”主要是由下面两个方面构成:

 

缺乏理论基础

 

迈尔斯母女两人并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属于远程继承了荣格老师的“衣钵”后,就研发出了MBTI测评。这个过程不能称为一个严谨、科学的测试开发。

 

 

而荣格本人也强调过自己的“八维人格”纯粹是自己根据多年当精神医生的粗略临床观察所做的总结。这些性格类型只是粗略倾向,并未经过精确的验证、不具备实践意义,也无法形成可靠的测验工具。

 

也就是说,MBTI的理论基础是缺乏根基的,就像一摩天大厦的地基偷工减料,这个地基上盖出来的房子无论多么外表光鲜亮丽,也可能是个摇摇欲坠的危房,不能轻易入住。

 

 

测量信度较低

 

优秀的心理学测试应当有两个较为标准的指标:信度(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只有拿出过硬的信度和效度证据,一个测验才是合格的。

 

信度里最常用的是重测信度(test-retest reliability),也就是说一段时间内多次测量的结果得要比较一致,而MBTI的重测信度的确经常受到质疑。

 

曾有研究团队邀请人们在5周前后分别进行两次MBTI测验,结果50%的人在一个或多个维度上得到了不同的测量结果。

 

部分原因在于MBTI问卷最初设计时就将人按8种类型进行分类,以内外向维度举例,受测者要么被判定为内向,要么就是外向,不存在“有点外向”这样模糊的答案。

 

而真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处于内向和外向之间的中间态,他们态度稍微摇摆模糊一下,就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测试结果。

 

 

另外,测试所划分的性格对立组也存在二元划分过于简单的问题,在MBTI四类性格划分中,只有内向和外向是逻辑上非此即彼的关系,其他性格组的特征都有可能同时兼具。

 

比如一个人既可以有较高的感受能力(feeling),也可以同时是优秀的思考(thinking)者。

 

03

为什么人人都需要MBTI?

 

 

虽然大多数心理学研究者都对MBTI薄弱的理论基础、不达标的信效度提出了质疑乃至批评,但依旧无法阻挡其在企业、高校机构和社交平台上的流行。

 

对于企业来说

 

二战后,管理学的飞速发展也是MBTI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测试能有效地应对一些普遍的企业管理问题。例如,尽力遮蔽过度工作带来的异化感,让员工把工作看成是生活中不可割裂的一部分。

 

通过“贴标签”的方法暗示员工的工作与人格完美匹配,自我可以天衣无缝地嵌入公司精神,工作即是天职。

 

 

这套测试能帮助公司方利用这些抽象模糊又看似科学的语言,在雇佣、晋升和裁员等不合理的决策上掌握更大的话语权,并且能够更轻易地开脱责任。

 

企业甚至会利用性格测试来寻找不会惹麻烦的员工,1997年国际机会平等学术期刊发布的处理性骚扰指南中,建议聘请人事顾问用MBTI来评估员工的类型,以便他们可以学习在工作场所“欣赏各种沟通方式”,从而避免令人尴尬的误解(或诉讼)性别歧视或种族主义的“笑话”或“轻松的乐趣”。

 

 

 

对于个人而言

 

人格分类这么吸引人最普遍也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用户觉得结果分析得很准。

 

那你有没有想过,这种性格测试给的测试结果本质上也是一种废话文学呢?

 

比如“对你来说,不让别人感到不愉快比赢得辩论更重要”当你选择“否”的时候,你的态度就更偏向于真理的重要性大于人际关系,这不就是辩论家人格——“对于你认为重要的问题,无论如何也要表达立场且坚决拥护。”的另一种描述方式吗?

 

由你自己选择的答案换个方式讲给你听,当然会让你觉得十分准确。

 

 

除了像上述这样观点鲜明的结果,测试中还有大量的内容用一种十分笼统、暧昧不明的方式来对性格进行描述:虽然可能看起来冷静,内向甚至害羞,但他们内心的火焰和热情可以光芒四射。

 

可这种外冷内热的特点,放在拥有手机的现代人身上谁不合适呢?

 

这一套把戏早已经被心理学家Bertram R. Forer通过实验证明。这种人们很容易相信模糊笼统且正向积极的人格描述的现象,就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

 

 

在每一场风靡全网的性格、人品、星座测试背后,都有巴纳姆效应出现的身影。原本一个个平凡又渺小的存在,成为了“灵活有魅力的艺术家”“出色的管理者”“聪明好奇的思想者”。

 

即便这些含糊其辞的褒奖中,始终无法让人分辨的是这些结论是真实客观,还是黄粱一梦。但在评测结果生成的那一刻,每个参与者的价值都被看见,他们的内在被肯定。

 

在随后社交平台上交流测试结果的过程中,每个人展示形象的小小虚荣心也得以满足。

 

04

认识自己,然后过好这一生

 

《自卑与超越》中写道:我们一直是以自己赋予现实的意义来感受现实,我们所感受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现实被我们所赋予的意义,或者说是我们的感受是我们自己对现实的解释。

 

对玄学和科学两手抓的当代青年来说,“认识你自己”这个究极问题同样重要,会一直伴随我们的出生、成长、老去。只有在真实世界中得到反馈,并不断调整,才能最终完善我们的自我认知。

 

而这个MBTI测评,也同样可以纳入我们进行自我认知的工具中。例如,你不喜欢自己的MBTI类型,比如说希望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更有条理,你可以充分理解并接纳自己有一部分可能十分大条,也许提前做好规划计划会是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MBTI最大的缺陷,在于它采用了二分法,将人群划分成了非此即彼的状态,但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个标签来完成自我的觉察,最终突破外界给我们人生设下的疆界。正如祖师爷荣格所说“人类可以被分成八种类型,但每个人都应该是一个例外。”

 

说到底,到底如何做自己,如何过好这一生,最有效的方式从来不是“懂得许多道理”,而是“知己知彼,理解万岁”。

 

电话:0913-2221156
邮箱:styxsc2021@163.com
临渭校区:渭南市临渭区站北街东段一号
高新校区:渭南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教园区胜利大街西段
版权所有©2014 陕铁院学工部(处)
陕ICP备06012276
学校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