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不相信,人人都可能是事后诸葛亮哦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9-06浏览次数:0

我经常听人唠嗑。

 

A说:“我早就觉得他俩不合适,你看,这不就离了?”

 

B一脸赞同,点点头,“就是,就是,我之前也觉得他俩走不到最后,就是没好意思说出口......”

 

我心里默默打了个问号,真的早就知道了吗?

 

上学的时候,我们经常听见有同学痛心疾首地大呼:“啊,我早知道就选C了,其实我第一感觉是选C,就不应该后面手痒去改成D。”

 

职场里,我们也经常听见有同事说:“我就知道林子那方案不行,你看,这不,毙了!”

 

但是,她之前提醒林子了吗?没有诶~

 

以上,是不是我们常遇到的情况?

 

有时,我们就是那个同学,同事。

 

这就是我们生活中常遇到的“后见之明”,顾名思义,它和先见之明相对,是在事情发生之后,才提出的“我早就知道了......”。

 

定义

 

后见之明,即后见之明效应,国内研究者也将其译为“事后聪明式偏差”,“事后偏差”,“后见偏差”,"事后诸葛亮”等。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当我们知道某件事情的答案后, 如果再让我们去回忆自己曾经的想法, 我们通常会认为自己“一直都知道”。

 

刚刚举的例子都是关于这个方面的,不再赘述。

 

另一方面是当我们知道某件事情的答案后,去推测一个不知道这件事情的他人的想法,我们通常会认为别人也知道。

 

比如说,比赛场上,我们看见一个运动员表现不好,失了分,很容易开骂,“他明明知道对方想......,还来这一出,真是笨死了!”

 

他明明知道?他不知道啊!

 

我们是因为看到他失分,才知道刚刚的运动员确实没表现好,可是他如果赢了,我们可能就不会说这样的话了。

 

我们很有可能还会夸他出了个奇招,有先见之明等等。

 

研究设计

 

心理学家早就对此有所研究,后见之明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类情境。

 

一类是假定型设计。

 

比如,Fischhoff 的研究,其方法为比较两组被试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判断,一组被试不知道事件结果,另一组被试知道事件结果,但要求他们假定自己不知道。

 

 研究发现,被告知结果的被试,较之不知道结果的被试,对实际结果出现的评定更有把握。

 

怎么说呢?看到上面这个研究结果,我只想说,我早就知道了!(笑~)

 

社会心理学中很多研究结论一出来,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比如说,乐观可以预测健康状况,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人至关重要等等......

 

一看结果,你就忍不住发出感叹:“我早就知道!”是不是很容易掉进后见之明的陷阱呢?比如说我刚刚就是。

 

但这时,我们可能就轻易忽略了心理学家为了让这些结论具有说服力,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数据分析。

 

话说回来,另一类是记忆型设计。

 

其方法是比较一组被试的初始反应和回忆反应,首先要求被试对事件某些可能结果作出一系列判断,然后,让被试知道事件的真实结果,再要求他们回忆原来的判断。

 

我们可以看到,记忆型设计的实验情境,类似于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某些事件作出预测,事件发生之后,又对自己先前的预测进行回忆评述

 

案例分享

 

Fischhoff 和 Beyth研究了人们对当前新闻事件的后见之明效应。

 

他们在 1972 年尼克松总统出访北京和莫斯科之前,要求被试(参与实验的人)对可能出现的诸多结局作判断;在尼克松出访后, 再要求这些被试回忆其先前对每一结局的可能性判断,看自己是否预测准确。

 

研究发现,被试表现出明显的后见效应。

 

简单点,形象点来说就是,他们之前觉得结局A——可能性50%,结局B——30%,结局C——20%。

 

现在结果出来了,结果是A。

 

他们就说之前自己判断的是,结局A——60%,结局性B——25%,结局性C——15%。

 

(没找到原始数据,数据是笔者瞎编的,帮助理解哈~)

 

关键是,Fischhoff 和 Beyth在实验中,明确要求被试:“请再一次填写问卷。这一问卷与两周前测试所用问卷相同。写出你当时对各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判断”。注意是当时哟,就是两周前~

 

在这种情境下,被试不会误认为是再评估一次,而是真诚地回忆先前的判断,只不过,让人无奈的是,大脑这个骗人的小家伙,齐刷刷地篡改答案......


相关

 

 1、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Hawkins 和 Hastie分析归纳了人们进行后见判断(事情发生后进行判断,回忆评估)采用的 4 种方法:

 

(1)对初始观点直接回忆

 

对初始观点直接回忆,是被试在知道结果后,进行后见判断时,最简单的反应策略。

 

然而,被试不能够将初始观点完全记住。Fishhoff和 Wood的研究表明,其被试只能回忆出初始评定的 2/3。

 

那这样子的话,当当”马后炮“,我还是可以理解的,记不清了嘛~

 

 (2)锚定于目前观点而调整推断初始观点

 

基于目前的、知道结果后的观点,来推断其不知道结果时的想法。

 

实不相瞒,我真是很多都记不清了,我看这个答案这么可爱,这么眼熟,我觉得我当时应该就是这样想的,因为......

 

(3)认知重构

 

当人们进行判断时,会将环境或记忆中与此判断有关的证据回顾一番。

 

通常,这种回顾与精细的搜索和辨别加工相联系。

 

但是,由于外部环境和记忆中的相关信息极为丰富,选择证据往往不能完全在意识控制下完成。

 

比如说:

 

A:什么,刚刚那个人是个罪犯,我就说,走路鬼鬼祟祟的......

B:我逗你玩的,他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专家,模仿一下嫌疑人的行为......

A:怪不得他眼神专注,一定在思考......

(我就皮一下)

 

一旦人们知道结果,则在随后的判断中,不大可能去接通与结果不符的信息。

 

 (4)自我表现

 

事后诸葛亮背后有自我抬举和自服务动机倾向。但这种倾向有可能是无意间产生的。

 

比如,Campbell 和 Tesser发现,大多数情况下,自我表现越迫切,越容易产生马后炮行为。

 

意思就是,每个人都可能马后炮,但是常常把“我早就知道......”挂在嘴边的人,内心很可能急需要别人的关注和赞赏。但这种想别人夸一夸的心理,他自己或许都没意识到。

 

2、研究热点

 

有研究显示:在与自身,团体有关联的事情上,根据结果好坏选择性表达后见之明。

 

如事业成功了:“我知道事情会如我所料,出现有利结果。”

 

如失业了,方案有问题,说:“不利结果是不可预见的,这不是我的错。”

 

Mark 和 Mellor认为,这是因为人们希望接受有利结果的荣耀和避免不利结果的咎责。

 

(笔者并不完全认可,就像我们也常常听见有人说,"我早知道就不选择这份工作了......""我早知道就不选择这个人了......")

 

3、后见之明对我们的影响

 

(1)会觉得别人做出的东西很简单,没啥可学习或借鉴的,难以吸取他人经验。

 

(2)错估自己能力,高估自己的智慧(预测能力)。

 

(3)削弱自我反省,难以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


 

个人见解

 

如何减轻后见之明的影响?

 

1.在重大决定时写下你的思考

 

2. 在出问题时,及时复盘

 

拿出当时的本子,它诚实地反映了你的思考。再考虑过程中,有哪些因素在你的意料之外,从而导致结果不如你意。

 

3.活在当下,不过度反省

 

第二条说了要复盘,但是过度反省的话,就是自己不放过自己。

 

因为我们每个人做选择,其实都是基于那个当下,所做出的自己觉得最合适的选择。

 

活在当下,也包容当初那个自己。

 

4.不要轻易说出“我早知道……”

 

5.原谅别人脱口而出的“我早知道......”

 

(没做到第4条时,原谅自己,因为人人都可能是事后诸葛亮~)

 

 参考文献:
[1] Fischhoff B. Hindsight ≠ foresight: The effect of out[1]come knowledge on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Jour[1]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1975, 1 (3): 288-299
[2]杜建政.后见之明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2(04):382-387.
[3] Hertwig R, Gigerenzer G, Hoffrage U. The reiteration effect in hindsight bias. Psychological Review, 1977, 104: 194-202 
[4] Hell W, Gigerenzer G, Gauggel S et al. Hindsight bias: An interaction of automatic and motivational factors? Memory and Cognition, 1988, 16: 533-538
[5] Fischhoff B, Beyth R. “I knew it would happen” -remembered probabilities of once-future thing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1975, 13: 1-16 
[6] Davies M F. Reduction of hindsight bias by restoration of foresight perspective: Effectiveness of foresight-encoding and hindsight-retrieval strategie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87, 40: 50-68
 [7] Fischhoff B. Perceived informativeness of fac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1977, 3: 349-358
[8] Hawkins S A, Hastie R. Hindsight: Biased judgment of the past events after the outcomes are know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0, 107: 311-327
[9] Wood G. The know-it-all-along effec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1978, 4: 345-353
[10] Erdfelder E, Buchner A. Decomposing the hindsight bias: A multinomial processing tree model for separating recoll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in hindsigh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98, 24: 387-414
[11] Campbell J D, Tesser A. Motivational interpretations of hindsight bias: An individual difference 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83, 51: 605-620 
[12] Stahlberg D, Maass A. Hindsight bias: Impaired memory of biased reconstruction? In: Stroebe W, Hewstone M ed. 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Wiley, 1998. 8:106-132 
[13] Hoffrage U, Hertwig R, Gigerenzer G. Hindsight bias: A by product of knowledge updat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000, 26: 566-581 
[14] Mark M M, Mellor S. Effect of self-relevance of an event on hindsight bias: The foreseeability of a layoff.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91, 76: 569-577 
[15] Louie T A. Decision makers’ hindsight bias after receiving favorable and unfavorable feedback.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99, 84: 29-41 
[16] Curren M T, Folkes V S, Steckel J H. Explanations for successful and unsuccessful marketing decisions: The decision maker’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2, 56: 18-31
[17] Louie T A, Curren M T, Harich K R. “I knew we would win”: Hindsight bias for favorable and unfavorable team decision outcom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0, 85: 264-272 
 
电话:0913-2221156
邮箱:styxsc2021@163.com
临渭校区:渭南市临渭区站北街东段一号
高新校区:渭南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教园区胜利大街西段
版权所有©2014 陕铁院学工部(处)
陕ICP备06012276
学校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