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舒展”与“具身化”的自我状态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6-19浏览次数:0

生命的“舒展”与“具身化”的自我状态-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我很喜欢“舒展”一词,细细品读时,有一种自内而外的松弛感。

 

这种松弛是自在、舒适的,能够允许自己敞开与接受外界的进入,却并非将自己“抡圆拧直”了去适应周遭。

 

还有更为重要的那个“展”字,传达着作为主体的“我”所拥有的自主与力量,是由“我”的内在意愿全然呈现的状态。

 

再进一步感受这个词,“舒展”形容的不只是身体的动作,亦或外在所见的某种姿态,更是一种连接着身体与心理的整体感受,是个体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整合。

 

个体在“舒展”的状态下,身心一致,内在体验与外在现实不再是二元对立,而是恰到好处的交融成了一个整体存在。

 

如果只有身体层面的“展”,也许你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实现肉眼可见的目标,标准的体态、完美的动作、优异的绩效,可是被忽略的内在体验,自在、舒适的部分总让你隐隐觉得缺了点什么。

 

在这一层面,你可能很擅于达成目标,进取、努力与挑战是你的行动模式,也是推动你获得外在成就的重要资源,更是符合主流文化传递的评判标准,让人可以在其中感到有价值、被认可,以及与他人一致所带来的安全感。


此时,需要留意的是——

 

  • 自我是否正在将自己“抡圆拧直”以符合外界的标准?

  • “我们”与身体的关系如何?

  • “我们”是在利用身体去获得我们想要的目标,还是“我们”就是身体本身?

  • 我们是否愿意去感知并满足身体的需求呢?

 

当前,国内外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多领域学科关注与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具身化”(embodiment) 概念认为,人类的心智并非仅局限在大脑范围内,心智存在于人的整个身体之中,身体全部是心智 (Hartelius& Goleman, 2016)。

 

这种“具身化”的观点,从实证上批判了长久以来把“自我”与“物理的身体”分开的身心二元论,将个体视为“具身化”存在的有机生命体,强调身体感知的重要性:身体的需要通常比理智层面意识到的需要更真实,更代表着我们内在的需求。

往往个体在追求身体的“展”,不断向外探索时,容易遗漏身体的需要。这实际上是与身体失联的状态,而与身体的失联,随之带来内在体验的缺失。


在这样的状态下,个体表面上看起来主动、进取,实则是被外在标准推动着牺牲了自我意愿。

可以说,时下流行的“内卷”现象,也遵循着相似的模式。人们通过竞争、抢夺资源的行为达成某种目标,或是追求外界对于“成功”、“幸福感”的评判准则,而当一个目标的实现所带来的满足感转瞬即逝后,又需要用下一个更大的目标来代替。

 

于是,个体不得不持续努力、奋斗以避免被他人抛下或停滞,丢失了“具身化”存在的感知,直至面临着身体、心理的双重压力与困境。

 

如今,越来越多人已开始关注自我的身心状态,通过运动打卡、饮食调理等诸多方式。但如果健身、节食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追求外界评判的标准体态,或是将身体视为获得某种理想状态的工具,那么这个过程给你带来的体验很可能是煎熬虐人、缺少愉悦感,难以持之以恒。


这是因为“具身化”的身体会不断带着你逃离这类脱离真实需求的体验,而你需要动用更大的意志力逼迫自己“自律”,于是意志力的行使又进一步使得你远离自在、舒适的状态。


听起来这也像是一种自我状态的“内卷”,不断与自我意愿抗争,消耗着内在能量。

“具身化”的存在是与身体联系紧密的状态,个体清晰自己身体的特征,了解基本的身体构造,能够感知身体的节律与喜好,同时尊重身体的真实感受,愿意满足当下的需要,不会习惯于通过理智或意志力勉强和过度消耗身体的机能。

 

在这样的状态下——

 

当我们选择食物时,能够区分是身体的需要,还是情绪的需要;

 

当我们运动时,能够在活动中体验身体的连接,选择令身体感到释放或愉悦的形式;

 

当我们劳作时,可以随时关照身体的节律,允许自己放松与休息。

 

总之,“具身化”的我们可以感知身体的需要而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却不是为了符合外界标准或将身体视为某些替代性的工具使用。

 

另一层面,如果一味追求内在的“舒适“,忽略了身体层面的“展”,个体虽能更多感受到自在的部分,但对于外界是防卫、回避,实则处在了“展”的反面。


恰如时下的又一个流行用语——“躺平”,个体为了规避可能面临的风险或失败,选择了自我保护。其内在声音可能是“反正竞争或努力也没什么用,不如放弃”,或是告诉自己“我很好,我只是不想和他们竞争,只要我自己舒服就好”……

这时候,个体必须维持当前状态免受外界的影响,于是发展出自我控制的模式。也许相较于前一类群体,此时的个体减少或放弃了行动模式,将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我身上,但需要觉察自我的压制与防御

有一类较为典型的群体现象——“灵性逃避”,所谓“灵性逃避”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威尔伍德提出,专指以灵性观念或自我成长来掩饰、逃避自我真实的现状或现实问题的防御模式。

 

个体主要使用诸如慈悲、不执着、原谅、放下等合理化的想法包装自己,控制自我与外界的交互程度,压制自我深层的愤怒或悲伤。但自我本身并没有改变,那种自内而外的自主性与力量无法在外显层面得到“展开”,个体依然需要停留在原有状态中寻求安全、熟悉的保护模式。

 

然而,真正的“舒展”,既非不断展开的“内卷”,也不是仅停留在“舒适”的“躺平”之中,而是张弛有度的开合状态

 

如同我们的呼吸节律,身体开始吸气时,新鲜空气注入身体的每一处空间,肢体随之充满活力的展开。当气体到达一定饱和度时,我们又开始缓缓的吐气,允许身体收缩并释放掉先前的张力和紧绷,暂停在一种放松、舒适的状态之中,等待下一轮的呼吸。


这一呼一吸,即是生命体得以维持的保证。


我们的“具身化”存在,也正是在一开一合的切换中,舒展着生命的活力,体验着或绽放或松弛的不同状态。

当个体真正开始重视身体和自己的关系时,将进入“具身化”的自我状态,一种由内而生的满足感充盈着我们,甚至感觉连接到了更大的存在。

 

个体会经由身体的感知发现形成已久的习惯模式,看到实际上每个人都具有的身体技能:“是由我们亲手创造了自我的身体形象、我们感受到的自我感觉以及身体图式。而正是这种身体图式将我们置身于感知的世界,构成了我们对自身边界的感觉,即你与我之分的边界;自我对外界信息的反应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影响”(Johnson,2013)。

生命的“舒展”从自我与身体的关系开始,从我们将身体视为“具身化”存在的整体开始,从我们关注最为平常不过的一呼一吸开始。在这张驰之间,体验着生命的活力,感知着身体的需要,投入于“心智——身体——环境”的连接交互之中。


最后,推荐两本也许有助于更进一步与“具身化”连接的书,阅读一直是我所享受的“舒展内在”的方法之一,分享予你们:《恩宠与勇气—超越死亡》——【美】肯·威尔伯;《狂喜之后—踏上内心的探险之旅》——【美】杰克·康菲尔德。

 

 

参考文献:
1.Hartelius, G., & Goleman, J. (2016). Body felt imagery: Thoughts of the radically embodied mind. In L. Davenport (Ed.), Transformative imagery: Tapping the source of personal,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healing (pp. 162-175). London, UK: Jessica Kingsley.
2.Johnson, D. H. (2013). Transpersonal dimensions of somatic therapies. In H.  L. Friedman & G. Hartelius (Eds.), The Wiley-Blackwell handbook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pp. 480– 491). Wiley & Sons.
电话:0913-2221156
邮箱:styxsc2021@163.com
临渭校区:渭南市临渭区站北街东段一号
高新校区:渭南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教园区胜利大街西段
版权所有©2014 陕铁院学工部(处)
陕ICP备06012276
学校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