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纳姆效应:很多人都十分愿意去相信一个笼统的描述符合自己。
很多人喜欢做一些性格小测试,来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朋友圈里也一直流传“你喜欢什么样的花,测试你是什么样的人!”、“别看答案,测测你是什么样的人,答案准到想打人!”“我的结果是天使,你呢?”
真的很准吗?这样的性格测试题,这些内容无不是利用了巴纳姆效应,在欺骗你。
心理学家弗拉于1948年对学生进行一项人格测验,并根据测验结果分析。试后学生对测验结果与本身特质的契合度评分,0分最低,5分最高。结果平均评分为4.26,学生们相信自己就是结果分析描述的哪一类人。
事实上,所有学生得到的“个人分析”都是相同的:
“1,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
2,你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
3,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尚未就你的长处发挥。
4,你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
5,许多时候,你严重的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
6,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
7,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
8,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
9,你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
10,你的一些抱负是不切实际的”
这些内容是弗拉从星座与人格关系的描述中搜集出这些内容,很多语句是适用于任何人。
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却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所以朋友圈人格测试背后的真相是,后台有十数个版本的人格描述,系统随机为你分配了一个。而每一个版本的描述适用于任何一个人,尤其是加上“为你制定”“专属”等特有词汇时候,更容易让你产生代入感。从而惊叹:哇,真的好准!
当再碰到类似人格测试时候,可是适当娱乐一下,千万别太当真。